超长期特别国债上市首日二度临停!大涨后回落 深市品种到期收益率跌超84BP

2024年05月22日 | 小微 | 浏览量:57004

超长期特别国债上市首日二度临停!大涨后回落 深市品种到期收益率跌超84BP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日(5月22日),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一期)即3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上市交易,沪深两市品种开盘便被资金疯抢,均在盘中触发两次临停。从收盘价格来看,沪市债券涨1.32%,到期收益率下降6.27个BP;深市债券涨15%,到期收益率下降84.41个BP。30年国债ETF全天涨幅0.18%,也成为所有债券型ETF中涨幅最大的一只。

  事实上,中长期纯债基金近期收益率明显上涨,但有分析指出,资金在关注长期国债配置价值的同时,也在削弱其投资性价比,对于临到期估值较高的债券或也面临着投资人离场的风险。

  上市首日两次临停,深市债券跌超84个BP

  5月22日,备受关注的3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上市发行,由于二级市场同步沪深交易所交易,当日的交投也受到业内关注。有意思的是,两市债券均在上市首日被资金疯抢。

  从沪市交易的情况来看,“24特国01”(019742.SH)开盘即涨超13%,上交所也根据相关规定对其临时性暂停交易。10点恢复交易之后,仅用8分钟再次触发临停机制,直到15:27才恢复交易。

  “24特国01”(019742.SH)交易走势图片来源:Wind,下同

  不过,恢复交易之后价格快速回落至发行价,到收盘又涨0.32%。如此看来,对应到期收益率的推算,首发上市日的上涨致使到期收益率下降了6.27个BP。也就是说,按照实际的100元面值来看,当日价格涨到101.316元之后,投资人持有的这份票面利率2.57%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若到期兑付,真正获得的收益率将会降低。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深市品种,“特国2401”(102267.SZ)在11:14触发临停机制,到13:14复牌之后,不到10分钟再次触发临停,到临收盘前3分钟打开之后,价格也有所回落。

  “特国2401”(102267.SZ)交易走势

  对比来看,深市品种的回调幅度有限,最终全天涨19.70%,这也使得该券的到期收益率大跌84.41个BP,相当于对比2.57%的票面利率瞬时成为1.7256%。

  值得注意的是,两市交易的债券都是此次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一期)即3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从第一天上市交易的情况来看,资金明显更多倾向于开盘就抢,而部分资金或也遭遇了短期亏损。

  有分析指出,特别国债发行的整体节奏其实略低于市场预期,而今年以来债券市场的主线恰恰也是供给压力和配置力量的博弈,因此大家对于特别国债的发行关注度很高。

  长债基金活跃,大涨考验机构投资性价比

  与沪深两市超长期特别国债交易火爆相呼应的是,债券类ETF涨势亮眼——截至5月22日收盘,Wind统计显示,30年国债ETF(511090.SH)成为债券类ETF当中涨幅最大的一只。

  从交易额来看,Wind统计显示,30年国债ETF全天成交额达到3.79亿元,而超长期特别国债沪市债券全天成交7586.08万元,深市债券全天成交415.40万元。

  由于是首发上市,叠加市场对特别国债的配置意愿较强,有分析指出,这样的情况在意料之中,甚至长债市场在过去一段时间已经有所反应,相关基金的阶段收益率上涨明显。

  以上周为例,Wind统计显示,纯债基金当中,中长期纯债基金的周收益率中位数在0.0982%,短债基金则录得0.0667%。从头部业绩产品来看,前者有10只产品在0.3%以上,最高为1.8868%;而短债基金仅有1只产品在0.3%以上(统计初始份额)。

  这说明,就市场的交易情况来看,短期内,中长债更受资金关注,进而使得债券价格提升明显。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均是中短债的收益率更加亮眼。不难发现,近段时间,市场资金其实已经就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配置有所预期,类似债券也得到资金关注。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虽然短期对债券的抱团会使价格抬升,利好短期套利操作,但长期视角来看,显然是对后来者参与此类债券配置带来压力,体现在高价拿券的到期收益率则不高,投资性价比大打折扣。

  因为从债券交易T+0的机制来看,今天“24特国01”(019742.SH)以及“特国2401”(102267.SZ)的尾盘恢复交易之后,都有明显的资金出货迹象。有投资界人士在同记者微信交流时就表示,T+0给投资者更灵活的交易策略操作空间,所以对于日内出现的价差机会也可以锁定,因此波动会更明显。

  不过,机构对此也有乐观的分析。长城基金分析指出,本次特别国债发行计划落地,节奏相对较慢,对债券市场影响较小,因此利空有所缓解,债市可以稍微乐观。后续还需关注货币政策配合的情况,央行进行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以及地产政策,特别是以旧换新政策超预期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