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经历规范“阵痛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养老院经历规范“阵痛期”)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 今年第二季度,杜晨在某城市运营的几家养老机构接受了七个部门超过10次行政检查,其中5次为安全生产检查,3次为安全检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杜晨表示:“我们不是害怕检查次数过多,而是各层级部门之间没有统一标准,时常会遇到不同部门的标准和要求都不一样,同时其他安全监督部门的政策和标准普遍要高于民政部出台的文件要求,机构夹在中间很难操作。”
行政检查作为行政执法的一种类型,是基层民政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时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对规范引导养老机构合规运营、及时发现养老机构违法违规风险隐患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记者在多方采访中了解到,今年过频和过细的行政检查让许多养老机构不胜其烦。
最近两周,经济观察网以调查问卷或电话采访形式调研了全国18家养老机构在今年二季度接受行政检查的数量与细节。为确保信息准确,问卷包含了机构的具体运营信息、行政检查的具体日期以及负责行政检查的部门。调研显示,18家养老机构接受行政检查的次数为2至11次,平均为5.7次,检查出有问题的次数平均为1.6次。
调研中,养老机构反映了因多种问题而受到的处罚情况:包括因为未能及时进行垃圾分类而被罚款数千元、缺乏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的正式任命书、在消防演练中老人穿衣速度未达标,以及未正确填写民政部门要求的记录文件等。
一位养老行业协会专家表示,行政检查数量显著增多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养老机构的管理体系复杂,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二是近一年来,行业内发生了几例重大安全事故,促使监管力度加大。他认为,这是养老行业规范化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阵痛期,但一个季度平均五六次检查且多项为重复性检查必然是不合理的现象。检查结果往往又涉及限期整改、罚款,甚至与机构运营补贴挂钩,这只能让养老机构耗费巨大精力去应对这些潜在的行政检查。
2022年10月,民政部印发了《养老机构行政检查办法》及配套文书。此后,民政部发文指出,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存在多头重复检查、运动式检查、一刀切执法等问题,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养老机构行政检查办法》及配套文书为破解这一问题,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进一步改善养老服务营商环境提供了解决方案。
密集的行政检查
“双随机”“飞行检查”“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回头看”等名词开始成为养老机构负责人的日常功课。
在经营养老机构的十余年里,张栋从未遇到过像今年这样如此频繁的行政检查。今年5月,他的养老机构就迎来了3次“四不两直”检查。
张栋说,行政检查的初衷是为了养老机构的规范化发展,但养老机构的管理涉及民政部门、所属地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住建部门等多个部门,同时行政检查还分镇、区、市等不同级别以及“四不两直”检查等,所以养老机构经常会遇到一个月内不同人员对同类项目进行重复式检查。
调查问卷显示,多家养老机构出现了单月接受多次重复检查,主要集中在消防和安全生产检查。例如,某一线城市养老机构在6月接受了三个部门的3次消防检查,结果均无异常;某沿海省份的一家养老机构在二季度接受了来自镇、县、市三级民政部门5次关于安全生产的检查。
调研中发现,习惯传统粗放式管理的养老机构运营者们,难以应对细化的检查以及不断变化的检查方式。
一家不具备医养结合资质的养老机构负责人说:“养老院一位老人入住时自己带了几个药膏,一直没用,过期了。检查中,工作人员就以给老人使用过期药物为由处罚了养老机构。”该负责人几番折腾,请了多位人员才解释清楚这件事情。
一家小型养老机构在上半年的一次检查中,因在消防走廊上放置了几张藤椅被处罚了上万元。还有的机构在检查中被指出,大厅内未设置应急照明灯、某房间的安全出口标识采用蓄光型而非持续发光型、厨房内的胡椒粉已过期、楼梯口墙面出现起皮等问题。
调研显示,当养老机构被检查出问题后,大多数只被要求限期整改而非罚款。
一位养老院院长表示,近一年同行出现过消防或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加强防范或管控很正常。但比起这些,我们更担心罚款或约谈负责人,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提前向养老机构公布一些安全生产标准,同时各部门在检查养老机构时均以这项标准来执行。如果机构被指出相关问题后依旧不整改,被罚款或被约谈也都可以接受。
但他也说:“不同部门在检查同一类问题时经常会提出不一样的意见,我们只能不断地去学习各种细则。”
比如,为防止老人坠楼,上述小型养老院此前曾被监管部门要求加装防护栏,而近两年又应消防部门要求,拆掉了护栏。
一家在南方连锁化运营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反馈,在过往七八年的运营中,机构的消控室总共只安排两位人员以两班倒的形式值班,民政部门从未指出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在今年多部门联合检查中,检查组就提出消控室需要达到双人双岗,并要求限期整改。
一家一线城市养老机构负责人也反馈,当地民政部门要求消控室的值班人员均需具备中级消防证,而消防部门对值班人员的要求是只需具备初级消防证。
一半精力应对各项报表
在应对政府部门各项行政检查的同时,在某一线城市运营养老机构的宋林几乎每天都需要和各项报表打交道,每月基本要应政府部门要求统计大约10项数据。
宋林说,现在当地的民政部门经常要求养老机构报送各类文件,并且经常变换统计方式去重复统计某一事项。例如在提交老人基础信息上,民政部门会要求养老机构提交入住老人数、老人的失能情况等;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则要求提交老人的年龄、家庭养老床位签约数等,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不流通,所以只能由我们反复制作并提交不同的数据表格,这也造成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显著增加。
近期应民政部门要求,宋林的机构需要统计上半年老年餐桌(包括自取和送餐)的人次。其次,需要在一天内核对养老机构服务失能人员的信息,并补全缺失的电话信息等。
与宋林在同一城市开设养老机构的一位负责人为了能应对日常的行政检查,并能够及时、准确填写各项内容,特别专门招聘了一位前台人员。
比如,在汛期到来时,养老机构需要拍摄相关视频上报机构是否有防汛能力、防汛制度以及防汛演练的安排,在下雪以及刮大风时也需要做类似的视频汇报。机构还需要不定期拍摄消防演练和防火点的照片或视频给相关部门。
该名负责人说,相比于十年前,目前花在报表上的工作精力翻了好几倍。
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中小型养老机构如果为了规范化运作而额外招聘工作人员,将进一步提高运营成本,但当前养老机构已经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
多位养老机构负责人反馈,当前养老机构普遍处于微利状态,为了节约成本,实际中已难以满足国家标准所规定的老人与护理员之间的配比(通常在3:1至4:1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更是难以额外承担招聘行政人员的费用。
2019年4月,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就曾表示,通过调研统计发现,北京市养老机构盈利状况十分严峻,只有4%的养老机构能够实现盈余,62%的养老机构需要10年以上时间才能收回投资。
养老行业规范化发展的“阵痛期”
2013年,随着《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发布,中国养老服务产业迎来发展元年,大量民间资本开始投资运营养老机构。
但过去一年,个别养老机构发生的消防安全、食物中毒等事故也暴露出正处于行业发展初级阶段的养老机构仍存在诸多潜在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几年政策层面不断发声要求加强养老机构质量安全监管。2023年11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了《养老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通知(下称《标准》),提出“各地民政部门要将《标准》作为养老机构监管的重要依据,单独或者联合有关部门在养老机构行政检查中加强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标准》一共提出了6条共27小项养老机构存在的不规范问题。
上述行业专家表示,养老服务行业从不规范向逐渐规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经历各项行政检查带来的“阵痛期”,最终才能以规范化的方式进行运营。
通过搜索公开信息,进入2024年,大量城市针对养老机构开展了“四不两直”检查。其中黑龙江大庆市红岗区、江苏太仓市、贵州安顺市、湖南省永兴县、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等均提出,在检查中发现养老机构存在食品或消防等问题。
例如,7月1日,黑龙江大庆市红岗区人民政府发布的文章指出,检查组重点检查了老人居住房间室内装修材料是否符合规范等。对检查发现的消防、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未公示上墙、消防巡查记录填写简单、厨房食品垃圾未及时清理等问题,现场督办立即整改。
调查问卷显示,二季度18家养老机构总共经历的102次行政检查中,共有28次检查出相关问题。其中超过20次只要求养老机构限期整改,只有少数行政检查对养老机构进行了罚款。
一位在多省运营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表示,一些行政检查会由不同领域的专家负责,专家组在细节问题上更加专业,如消防栓水压是否足够、房间烟感器是否正常,专业从事养老机构运营的人很难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的检查能帮助机构防患于未然。如果机构一直未能规范化运营,可能就会面临被强制关停的风险。
(应采访人要求,杜晨、张栋、宋林系化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